美国注定不会成为全球关税博弈的“赢家”
摘要: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是“以单边主义对抗全球化”,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必将加速全球“去美国化”的趋势。
正文:
特朗普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发布行政令,宣布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正式实施以基准关税叠加额外关税的组合关税模式。特朗普关税政策将全球卷入关税战,然而,在这场博弈中美国注定不会成为“赢家”。
在特朗普“对等关税”下,对所有重点逆差国以外的国家,关税基准整体调整为10%,而对与美国有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和地区,则征收额外更高关税,其中中国、欧盟、越南、日本和印度被征税率分别为145%、20%、46%、24%、26%。根据USTR信息,“对等关税”最大目标是中国、欧盟、越南,2024年美国自三地进口额分别为4626.4亿美元、6177.8亿美元和1424.8亿美元,贸易逆差分别为3190.9亿美元、2475.9亿美元和1293.8亿美元。
特朗普关税政策从“一国一策”到“全球地毯式打击”,其覆盖范围之广、税率之高,远超国际社会预期。从《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到《对等贸易和关税》备忘录,再到最终的 “对等关税”行政令,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推进迅速,对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形成巨大冲击,严重动摇全球贸易体系根基。这一关税政策彻底背离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将美国加权平均关税推升至25.9%,甚至被认为超过上世纪30年代《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水平。
然而,美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关税战中不会成为“赢家”,更不会成为相对于中国的“赢家”。中国对“对等关税”的承受能力明显高于美国,中国对美国出口高依赖度产品占比相对较低,且主要为生活日用品。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体依赖度约为14.7%,依赖度50%以上的产品仅有95种,出口额约为111.6亿美元,仅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2.13%。
而反观美国,其对中国进口高依赖度产品占比相对较高,除生活日用品外,主要产品还包括电机、电气设备。2024年美国对中国进口总体依赖度为13.8%,约有591种产品对中国依赖度超过50%,这些产品进口额达到2241亿美元,约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8.4%。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其总进口的比重较大,且在一些关键领域,如电子产品、机械装备、纺织品等,中国是美国重要的供应方。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具备从芯片封装到整车制造的垂直整合能力,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6.9%,进出口规模连续八个季度超10万亿元。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且有所提升,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商品依赖度较高,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中间品贸易大国。中间品是制造业的核心环节,比如在越南、墨西哥承接的中国订单中,约70%为组装环节,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订单转移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相对有限。此外,多元化布局带来显著的对冲作用,目前东盟、中东、拉美市场在中国外贸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47%,《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进一步凸显,区域市场多元化有助于降低中国外贸企业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
虽然特朗普试图通过“对等关税”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促进制造业回流,增强出口竞争力,但效果将适得其反,“回旋镖效应”将反噬美国自身。从理论上讲,关税措施抬高进口商品价格,从而迫使企业回流美国进行生产,然而现实中,关税成本更多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而不是直接刺激本土生产。2018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美国进口商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成本转嫁给零售商和消费者,而未选择重建本土供应链。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同期美国制造业就业仅增长0.5%,远低于政策预期,表明成本转嫁与价格传导机制在此次关税政策中失效。
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着高成本和供应链复杂性等障碍。美国制造业30%的中间品依赖进口,加征关税直接推高工业品价格。大规模高关税不仅会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削弱美国企业竞争力,还会促使一些跨国企业通过转移注册地、海外设厂来规避关税。因此,“对等关税”不仅不会带来美国制造业“回流”,反而可能出现让美国制造业“分流”的情形。
美国正从多边秩序的维护者转变为破坏者。特朗普政府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反复加税与豁免,也将导致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对其信任度大幅降低。一些国家开始加快调整对美贸易策略,转而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和合作机制。长期看,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是“以单边主义对抗全球化”,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必将加速全球“去美国化”的趋势。
作者:
张茉楠(Zhang Monan),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